淡水河流域規劃成果專區

專區介紹
辦理緣由
以淡水河流域為範籌,盤點流域內水系之相關政策、規劃與計畫,推動自然洪水治理方式,納入如逕流分擔、在地滯洪及風險管理等策略,扣合國土管理,藉以因應及削減氣候變遷與社會經濟發展可能產生之各面向風險,以因應未來環境情勢變化。為此,本計畫策劃公共參與架構,辦理實體會議或活動透過資訊公開及民眾參與之大、小平台,期能經由有效公共對話,創造多元公共效益、形塑亮點主題,營造與累積民間對政府的良好關係,融創共識與願景,以利淡水河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之推動。
text02
課題與遠景
加強民眾參與,辦理河川、排水及海岸之流域整體風險改善與調適之整合規劃。同時考量水岸縫合與國土綠網之結合,希望能進一步形塑水文化與提升地方產業,產生水利產業之附加價值,達到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之願景目標-「韌性承洪、水漾環境」。
面對課題

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水岸縫合、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

願景目標

韌性承洪、水漾環境

策略與措施

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水岸縫合、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等五面向,歸納不同面向與課題,研擬策略與措施。

水道風險

水道風險將從河道通洪能力及流域防洪風險層面探討,淡水河流域通洪能力風險河段值得關切河段。

土地洪氾風險

構思如何將防洪理念落實於空間規劃之中,以提升總體土地耐災能力。

藍綠網絡保育

透過現況分析、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及生態資源盤點,歸納藍綠網絡保育主要關切課題

水岸縫合

水岸縫合涉及河川土地空間管理,淡水河河濱公園創造市民休閒空間,考量需求及空間利用優先順序,進而增進河溪環境自然演替,改善河川生態保育。

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

水資源利用關鍵課題,包括原水高濁度,備援機制不足;區域水源調度能力,庫容維持及用水效率等課題,希望以供定需,合理有效使用水量,總量管制,適度開發調度水源。

平台會議

辦理溝通平台會議,藉由實體會議或活動,協助說明計畫工作辦理情形,另外亦透過社群媒體與網路方式,作為與民眾參與之溝通平台,進行公私部門研商、民眾參與及意見交流等管道。

平台會議
民眾參與

導入民眾參與,將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並以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國土綠網合作、藍綠帶網絡保育…等措施。

民眾參與

聯絡資訊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2段橋頭1號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