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流域規劃成果專區
首頁
辦理緣由
課題與願景
面對課題
願景目標
策略與措施
水道風險
土地洪氾風險
藍綠網絡保育
水岸縫合
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
平台會議
民眾參與
專題圖文
FB粉專
課題與願景:
願景目標
水道風險
土地洪氾風險
藍綠網絡保育
水岸縫合
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
水道風險
辦理海岸防護計畫之海岸災害防護措施及海堤安全性評估,避免海岸線持續侵蝕或淤積及其它海岸災害威脅。
水利建造物更新與維管:強化淡水河既有設施功能,透過風險評估,進行老舊設施及防洪建造物的更新及改善,水門科技化提升及遠端監控管理,精簡人力及減少人為操作疏失,強化淡水河設施防洪功能,避免潰堤及降低超過保護標準之嚴重水患發生可能造成之重大生命傷亡及財產損失。
檢討及訂定臺北防洪計畫河道沖淤管理準則及溝通協調平臺,維持河道通洪能力。
因應氣候變遷,以氣象局預報降雨資訊,導入科學化流量預報,評估翡翠、石門兩座水庫聯合防洪運轉時機及檢討操作規線,降低洪峰疊加效應,減少水庫下游河道洪水衝擊。
因應氣候變遷超過保護標準洪水衝擊風險,淡水河既有河防設施以溢堤而不潰堤為改善目標,除持續辦理河川及區排治理改善外,亦須針對既有河防設施強化,提高檢測頻率,監測老舊破損而有破堤或潰堤高風險的防洪設施,儘速辦理更新及改建。
土地洪氾風險
依據國土計畫各功能分區及風險評估結果與淡水河流域推動整體改善與調適相關對策,設定適當保護標準之改善措施。沿岸新北市、台北市等兩岸已發展城市應積極推動強化土地承洪能力對策,落實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透過基地開發、公共設施、建築物設置透水、保水、滯洪等低衝擊開發設施,強化土地承洪韌性。
科技遠距監測(控)以因應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及基隆市等未來人口結構改變,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所造成人力短缺問題,減少人為操作疏失與精簡人力。
利用智慧化管理及設備汰舊更新,導入智慧監測/監控,提升水門或抽水站運轉效能,以達智慧防汛即時應變。
提升既有設施或防洪構造物檢測技術,讓設施檢查技術快速及準確,透過淹水監測、聯網校正、機械學習等ICT技術技,提高淹水預警效能及精度。
提升颱風降雨預報精確度,強化相關軟硬體的投資,提供更早更精準的雨量預報,運用ICT科技,強化災中通訊能力,確保訊息傳遞暢通,並導入創新工具與技術,以建立周全的防災處置應變對策與撤離措施,建構有效的預警機制,達防災超前部署降低淹水衝擊。
對都會區或重點聚落,強化安全防護及落實逕流分擔等措施,提升區域具防洪耐淹能力。
老舊社區、高淹水及其他災害潛勢高區域,進行都市更新時,應考量基地保水、滯洪等方式,達到海綿城市,落實逕流分擔精神;相關維生系統部分,應考量具有受淹後之韌性。
為有效減緩災情並減少財物損失,除政府及相關團體積極出動之外,加強民眾危安意識並定期宣導防災知識才可結合大眾力量,建議結合私部門合作,共同執行及推動住宅颱風洪水保險,以有效補助民眾財產損失,並同時減輕政府救災支援的財務負擔、加速災後重建與救援,進而穩定受災者的經濟狀況及心神安寧。
藍綠網絡保育
生態監測調查:透過河川情勢調查、陸域與水域生態環境監測,同時建置環境生態資料庫,瞭解環境資訊且維護生態多樣性。
生態保育:以淡水河水道為單元,辦理河川情勢調查及生態檢核工作,進行生態資料蒐集、生態關注區域、棲地評估並擬降低衝擊策略(減輕、縮小、迴避及補償措施),維持水道既有生態功能,以達生態棲地功能維護。
水域保育連結:淡水河系水域空間以避免人為干擾,水域與河川區域內既有濕地串聯,維持縱橫向生態廊道及保育生態棲地,維護淡水河生態環境。
水岸縫合
水岸縫合:淡水河系陸域空間以減少人為使用,結合鄰近既有濕地、公園、綠道、運動場、文化場館及歷史建物,作系統性、連續性之水岸縫合,成為具生態、自然、休閒、教育及文化展現之空間與功能,找回人與河川親密的關係及對河川的關懷之情。
空間區位
淡水河:以「千帆河都,薈萃百年時光」作為淡水河水岸縫合之主題願景。區域特色包含「商貿歷史」「大河元素」「河口生態」等元素。
大漢溪:以「河廊景觀遊憩整合串聯」作為大漢溪水岸縫合課題之主題願景,本區涵蓋桃園大溪及新北三峽鶯歌等地,以「木陶工技」「祀神傳藝」「生態棲地」「河岸廊道」四大元素為特色。
新店溪中上游:以「大翡翠生態態樂活圈」作為新店溪水岸縫合課題之主題願景,本區涵蓋新店溪流域之碧潭、坪林、烏來一帶,此處具有「茶藝風采」「泰雅文化」「高山瀑布」等特色。
基隆河:以「東北角黃金山城遊憩帶」作為基隆河流域水岸縫合課題之主題願景,本區涵蓋基隆河流域之汐止、九份、十分及瑞芳等地。本區有「礦業文化」「河港風情」「峭嶺奇觀」等元素貫串山與河港,著重改善過往發展歷程未完善之處。
淡水河流域評估以融合自然為本NBS(Nature-Base Solution)的治水措施如二重疏洪道、大漢溪及新店溪中上游河段等河段,進行區域整體環境營造。
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
石門、翡翠水庫子集水區進行保育治理(如崩塌地整治、攔砂設施維管、土石流潛勢溪流防治等),減少土砂災害。
依據行政院109年9月核定農委會「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辦理淡水河流域各子集水區:
流域土石流防災與監測。
集水區綜合規劃與管理。
治山防災(重點治理區域為大粗坑、關渡集水區及石門水庫子集水區保育)、(4)山坡地監督與管理。
韌性坡地環境與資源保育。
資料整合加值與分析。
依據行政院109年4月核定農委會「氣候變遷下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辦理淡水河流域各子集水區:
精進評估與監測技術。
精建立整備應變與自主防災體系。
精減輕災害誘發與影響。
精提升防減災成效。
精推動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水土保持管理。
資訊公開與推廣交流。
推廣農業低衝擊開發措施,以削減農藥、肥料等非點源污染對水源水質的衝擊。
水環境資料的調查或建置必要之監測設施,強化即時監測及水質(濁度)預警機制,結合居民自主保育行動及各政府機關土地巡查、取締及管理作為,建立污染預警平臺,以利強化水庫局部污染控制措施。
水質改善與維護:對於水質不佳的支流排水及都市下水道系統,鄰近有既有或短期內可完成之污水下水道管線,且下游水資源回收中心容量足夠者,優先興建污水截流及辦理下水道系統之提升與改善,或者礫間淨化等水質改善設施。
上一篇:面對課題